高開放度、高挑戰度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升級---複旦大學 榮譽本科生“野蠻生長”

發布時間:2018-07-11

通訊員 鞏持平
 
2015年9月,複旦大學開啟本科“榮譽項目”建設,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新模式。複旦大學 供圖

    半個月前,複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4級本科生謝旸吃完晚飯後來到複旦大學國際學術文化交流中心,和其他十五六個小夥伴一起,圍坐在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彼得·達揚、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計算神經科學教授李兆平夫婦身邊。夫婦倆正好來參加今年的上海論壇年會,抽空應同學們的邀請,和他們聊科學前沿,也聊各自的生涯規劃和人生經驗。

    這次交流得益于生命科學學院針對拔尖班推出的“爐邊談話”活動。但“拔尖”可不隻有和學術界大咖的對話談心。複旦大學的拔尖人才培養可以追溯到1998年,在李政道先生支持下,國内四校啟動大學生課外科創項目,着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2009年,複旦正式啟動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至今已經畢業學生400名,近100%在國内外名校深造。2015年9月起,複旦大學拔尖計劃全新升級,開始本科“榮譽項目”的建設。

    一直以來,複旦大學優秀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始終堅持高開放度和高挑戰度。本科“榮譽項目”以富有挑戰性的榮譽課程和高标準的科研實踐為核心,重在激發學生在學習和研究上的最大潛能,使之既具備深厚的專業基礎,又充分接觸前沿研究,并具有寬闊的國際視野和持久的競争力。

    百花開,各具特色的“野蠻生長”

    作為本科教學改革和拔尖人才培養計劃的先行者,複旦大學對于拔尖人才的培養并非采取獨立組成學院的集中式圈養模式,而是采用開放式的培養辦法,将學生分布在相關院系“散養”。

    數學學院是本科“榮譽項目”最早的試點院系之一,建設了一大批無學分課程讨論班,每學期按照不同的主題和方向開設十餘門課程。數學學院2014級本科生錢列就是讨論班的受益者之一。在各類大學生數學競賽中,錢列碩果頗豐,但談起數學研究,錢列說自己還是沒入門的新手,是讨論班的學習幫他畫出了科研的起跑線。“這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班’的概念,更像是一個形式靈活的興趣小組。”錢列很享受這種主動性:相較于自己琢磨,老師的指導以及和同學們的讨論讓他少走彎路;相較于老師講授的單方向輸出,雙向的互動讓他更能找到讓自己舒服的節奏。

    “數理邏輯”是哲學學院教授郝兆寬開設的專業必修課,2017年被納入榮譽課程。相較于文與理的分野,郝兆寬認為,各學科更應以“理論科學”和“實踐科學”區分,而“數理邏輯”則是開展一切理論科學的必修課。“哲學最講究概念清楚,講究論證的邏輯鍊條清楚,對于理論學科來說,這門課太基礎了。”正因為如此,它是所有有志于理論研究的同學不能回避的。

    與哲學學院“廣培苗圃,競争生長”的思路不同,也有院系選擇開設平行班,給予學生更多選擇。據曆史系副系主任陳雁介紹,榮譽課程完全對所有學生平等開放,并且規定,學生可以在期中全校集中退課期間申請退課,如有對應的普通課程,學生可以選入相對應的普通課程,繼續完成這門課程原學分的修讀。其中,三門涵蓋了“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史”三個專業方向的基礎必修課均開設了平行班。

    “我們設立明确的标準,清晰地告訴學生最終的目标和你能獲得什麼,所有學生都可以參加,而且做到全過程動态流動。”複旦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教務處處長徐雷說。“盡管高開放将對教學管理帶來巨大的考驗,複旦樂于這樣做,這就是個性化培養,每個人的畢業審查都可能是不同的。”

    “複旦大學認為拔尖學生一定是在恰當的土壤和環境中自然成長起來的。本科‘榮譽項目’的各項工作實則一直在培植培養學生的土壤,土壤肥沃了,各學科即便未參加計劃的學生也受益匪淺。”複旦大學本科生院本科“榮譽項目”項目主管陳力奮老師表示。随着本科“榮譽項目”的持續推進,學校最終希望建立起從學校到院系直至實驗室完整的、系統的、符合教學規律的優秀學生培養機制,通過推及全校本科生的更靈活的學分制、更多元的培養方案等,在學生中形成潛心向學、投身學術研究的氛圍。

    過難關,闖一路“打怪升級”

    “榮譽學生不是評出來的,而是自己闖出來的。”徐雷介紹說,本科“榮譽項目”要求修讀25個學分的高挑戰度榮譽課程,以及高挑戰度的課外科創項目。最終闖過所有關的學生,可以授予榮譽證書。

    榮譽課程深度和廣度顯著超過普通課程。“一門課裡教得比較深,學分比較多,學生選課的門數看起來少了,但學到的東西和學習的難度都不降反增。”陳雁認為,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學很難有針對性,榮譽課程也是一次由以往被動地聽老師講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有益嘗試。

    物理學系教授周磊也有着相似的想法和堅持。他每學期的第一節課都會給學生們展示頂級刊物上的研究成果。“其實這些成果并沒你們想象的那麼高深,很多就是基于你們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再往前走幾步”。周磊想讓學生們明白一個道理,也激發一個興趣:科學前沿并非遙不可及,每個人離成為科學家都很近。

    周磊同時承擔了“電動力學”普通課程和“電動力學”榮譽課程的教學任務,在教學中不斷給優秀學生新的挑戰讓他樂此不疲。選修榮譽課程的學生大概占全部學生的30%,相較于普通課程而言,榮譽課程在基礎模塊之上多出了深化模塊和升華模塊的要求:選擇修讀榮譽課程的學生,需要在學習一般課堂教學内容之外,自主探索相關小課題,逐漸形成課程小論文,并在額外的一課時讨論班中彙報各自小課題的相關進展,最終形成包括理論推導、數值仿真甚至是實驗驗證在内的完整的課程論文。

    在課程設計上,周磊認為,與一般的習題作業中問題都由老師給定有很大不同,做小課題是從發現并描述問題開始的,這就是科學家們發現物理規律的最初階段。學生們往往習慣于算出答案,不重視思路發展和反複檢驗的過程,而其實這一過程才是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我要求他們一定要交給我電子版的研究筆記,在總結研究筆記的過程中他們會對原本零散不嚴謹的思想火花做細緻的加工及嚴格的論證,這會幫助他們整理自己的思路,并從自己的角度對特定問題進行系統的闡述和解決。”

    “隻要池子裡有幾條活躍的鲇魚,就不會是一潭死水。”陳力奮表示,高挑戰度的課程既是為“吃不飽”的學生準備的,是培養未來科學家的預備課程,也同樣能夠帶活整個校園裡的學術氛圍,帶動學生整體學術水平的提升。“這是一個契機,院系可以借助這個平台,建設高質量的課程,轉變教學方式,更新教學内容。”可以說,本科“榮譽項目”在校内産生了相當廣泛的示範輻射效應,并已成為學校全面推動本科教學改革的原動力和重要推手。

    看世界,送出去也請進來

    本科生就能得到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親自指點是一種怎樣的神奇體驗?對複旦大學化學系2014級本科生陳同越來說,這真真切切發生了。2017年暑期,陳同越前往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課題組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科研交流,學習分子器件和納米顆粒組裝相關知識技能。司徒塔特教授正是憑借分子機器的設計與合成,在2016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特别感謝複旦,可以支持并資助我完成這段暑期科研,讓有夢想的年輕人有機會飛得更高。”

    除了“走出去”,複旦大學也将大師們“請進來”,讓學生們“足不出旦”便能對話最高端,實現與國内外頂級專家學者的交流。物理學系2014級本科生謝品臣至今已在《歐洲物理快報》等學術刊物上發表了5篇論文,畢業後,他即将前往普林斯頓大學修讀應用數學博士。在科研這條路上,他仍然感激大二時候參加的一次物理學系組織的例行午餐會。“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文小剛來和我們交流,他的觀點對我啟發很大:做學術最重要的是學術的品位,知道哪些研究是值得提的,才是做研究的起點”。

    根據早前公布的《複旦大學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動計劃》,2019年,首批參與本科“榮譽項目”的本科生将有機會獲得榮譽證書。目前,除了基礎學科之外,理工、人文、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也逐步參與到本科“榮譽項目”的試點建設,争取在2020年覆蓋全校所有院系,從而在全校範圍内營造人心向學、追求卓越的學習氛圍。(通訊員 鞏持平)《中國教育報》2018年7月9日